激進市場應用場景的可能性

簡信昌
Jul 16, 2022

--

在上一篇

我提到前兩年因為 NFT 炒作市場而引起高度注意的區塊鏈以及相關應用的加密貨幣,嘗試討論在前幾年熱到發燙的市場之外,單就技術來看,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或是我們可以拿他來做什麼。今天,我則想要說一下另一個冷門的題目「激進市場」。

對於「激進市場」這本書,以及今天想討論中間的幾個部分,可以先看唐鳳,也是 RadicalxChange 理事為這本書寫的序:

我想先提數據的勞動合作社這件事,其實我們也都知道,當我們每天貢獻各種行為資料給各科技巨頭(Google、Facebook…)時,也是幫助他們透過這些資料去加值他們的廣告服務,而我們獲得的報酬就是這些科技巨頭繼續免費提供這些服務。但當越來越多像我們這樣的勞動貢獻給這些大廠時,他們可以產生更大的利益,但我們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報酬。當是書上也提到,很明顯地,科技巨頭總是想透過壓低資料提供者的工資(只透過免費的服務),但當有些廠商嘗試購買使用者的時間來取得資料時,卻也可能獲得許多無用的資料,或者如何利用技術得到適合的工資,並且能夠足夠透明化,這確實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書上提到了一個機制,也就是「數據工會」,由於是一個網路組織,可以跨越國際跟所有物理限制,成為重大的力量。但是其實,如果是共同持有這些平台,是否就可以跟平台產生「共好」,也就是平台收入愈多,勞工可以領到的愈多。而在區塊鏈的世界,似乎可以透過「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散式自治組織)」來進行治理。

但除了讓勞工們共同持有,如何有效並且更多元性的進行治理,「激進市場」裡提到的另一個理論也是可以考慮的「新形態民主治理」:例如「平方投票法」,甚至「平方募資」都可以在共同治理的平台上使用。引用唐鳳的序言所寫:「

🗳️ 另一個在臺灣運行過的機制,則是第 2 章所談的『平方投票法』(Quadratic Voting,QV)。QV 的設計初衷,源自於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多數決,很容易形成棄保等策略性投票,無法揭露個人的真實偏好,而一人一票的設計,往往也無法有效反映意見的強度。

🎨 『投票越集中就必須付出越多點數』的 QV 制度,讓每一票的邊際效用,剛好等於邊際成本。人們為了不浪費成本,便更有動機根據自己實際的偏好投票,進而讓公共議題的討論更有品質。

🇹🇼 以臺灣的總統盃黑客松為例,2019 年開始,我們都是運用 QV 進行提案票選。每位參與者各獲得 99 點,想對某個提案投一票只要 1 點,投兩票需要 4 點,三票需要 9 點,換言之,每個人付出的點數是票數的平方。

以上兩個想法都需要技術的重新設計才有機會執行,而且在某些程度上,區塊鏈的技術也有機會在網路世界完成這樣「激進」的實驗(例如 DAO)。但更重要的不單單在於把這些治理的機制或是共同持有的去中心化機制實作出來,相對的,如何大幅重新實作可以支援共同治理,而且還能讓過往平台的機制或收益都能正常運作的新平台,可能是目前更大的挑戰。

對了,有興趣的也可以來 discord 拿邀請碼,試玩 mesh 獲得空投機會 https://discord.gg/4DHp8VpZ

--

--

簡信昌

工程師 / 攝影師 / 資料新聞 各種興趣,目前擔任資料新聞媒體《READr》總編輯。對於新聞媒體未來想像充滿興趣,也希望透過技術改變新聞媒體的為來樣貌。同時也思考著如何以鏡頭與藝術創作面對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