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O 底是先有社群,還是先去中心?

簡信昌
Apr 19, 2023

--

上禮拜在在日本舉辦了許多跟 Web3 相關的活動,很多 g0v 的朋友都特別飛去日本參加,讓人覺得非常羨慕,也看/聽了不少各個朋友的心得跟分享。不過看到 Noah Yeh 的這篇卻讓我產生了一些疑問:

例如去中心化組織跟中心化組織的效率問題,到底需不需要投票,甚至在 DAO 裡面討論的,到底需不需要發 token 等等。在文章內的後段,Noah 提出的看法應該在於「我該怎麼激勵 DAO 的貢獻者?」這一段:

DAO 的領導者們要做的不是監督與控管,而是激發他們對自身的想像,為他們尋找相關的啟動資源,並關注他們是否有足夠的能量與健康可以繼續完成他們的夢想,領導者的任務,是成為他們故事中支持主角的配角。

DAO 的組織架構應該由下至上,這並不是如大家想像的讓所有人來決定 DAO 的整體決策,而是讓領導團體(不管有幾個)由下而上的去支持在前線努力的專案們。決策只在這些相對中心化的團隊內決策,領導團體只負責支援與願景一致的決策結果。

這個想法跟我之前在某次受訪時有聊到的觀察有點類似,也就是當我們先設定了一個 DAO 做為社群基礎時,有沒有可能是用中心化的概念來組織一個「去中心化」組織?

因此,我的思考方向就往前回溯到了另一個角度:「DAO 底是先有社群還是先去中心化?

其實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要先確認的是,每個人的認知,都跟他們所參與過的社群經驗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過去參加的社群運作狀態,很可能會影響你對社群運作的看法,也可能影響到對於社群以及以社群做為出發點的 DAO 的看法。

我自己的社群經驗大多來自 Open Source 社群,其中影響最深的可能是「藝立協」,而參與營運最長的可以算是專門舉辦開放原始碼技術研討會的「OSDC.tw」,但這兩個社群可以說是完全的兩極。「藝立協」比較難以簡單解釋,但以現在來說,大概跟 g0v 比較接近。而「OSDC.tw」則跟大多數研討會的志工組織接近,也類似 g0v 的某些 task force。在「OSDC.tw」基本上就是我個人決定了大多數工作的方向,所以是完全中心化的社群,也就是 task force 型態,也不會是這篇的討論重點。

因此去中心化,我的想像也就是類似「藝立協」或 g0v,這個社群可能沒有明顯的邊界。也就是說,到底誰可以算是社群成員,誰不能算是,好像也沒有人可以說得準。誰想要做什麼,或誰不想做,完全取決於參與者的個人意志,當然也就沒有人可以強迫另一個人做事。

那麼社群的決策怎麼進行呢?應該是取決於每個專案的不同,也就是貢獻者的決定。他們或者希望選出負責人來進行管理,或者希望用共識決。而我覺得最重要的關鍵是任何有不同意見,卻又想讓專案進行的人可以隨時進行「分支(fork)」。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需要共識決的專案,就可以隨時找到可以用的工具(例如發 token 進行鏈上投票,或復古的舉手表決)。

也就是說,最重要的元素應該是人+行動力(motivation)。其他是否需要決策機制的輔助工具,或是激勵機制都只是專案中的小幫手。也就是先有社群,再來思考是否需要輔助工具,最後再來討論 Web3 工具是否是專案合適的小幫手。或者說,Web3 工具可以協助 Decentralized 更容易實踐,但使用 Web3 進行社群管理未必可以說是 Decentralized。

--

--

簡信昌

工程師 / 攝影師 / 資料新聞 各種興趣,目前擔任資料新聞媒體《READr》總編輯。對於新聞媒體未來想像充滿興趣,也希望透過技術改變新聞媒體的為來樣貌。同時也思考著如何以鏡頭與藝術創作面對自己的人生。